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演: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施诗,张佳宁

导演:内详

类型:国产剧

年代:2018 内地

  • 乐看云2
  • 乐看云1
  •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6集
  • 第7集
  • 第8集
  • 第9集
  • 第10集
  • 第11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 第49集
  • 第50集
  • 第51集
  • 第52集
  • 第53集
  • 第54集
  • 第55集
  • 第56集
  • 第57集
  • 第58集
  • 第59集
  • 第60集
  • 第61集
  • 第62集
  • 第63集
  • 第64集
  • 第65集
  • 第66集
  • 第67集
  • 第68集
  • 第69集
  • 第70集
  • 第71集
  • 第72集
  • 第73集
  • 第74集
  • 第75集
  • 第76集
  • 第77集
  • 第78集
  • 第01集
  • 第02集
  • 第03集
  • 第04集
  • 第05集
  • 第06集
  • 第07集
  • 第08集
  • 第09集
  • 第10集
  • 第12集
  • 第13集
  • 第14集
  • 第15集
  • 第16集
  • 第17集
  • 第18集
  • 第19集
  • 第20集
  • 第21集
  • 第22集
  • 第23集
  • 第24集
  • 第25集
  • 第26集
  • 第27集
  • 第28集
  • 第29集
  • 第30集
  • 第31集
  • 第32集
  • 第33集
  • 第34集
  • 第35集
  • 第36集
  • 第37集
  • 第38集
  • 第39集
  • 第40集
  • 第41集
  • 第42集
  • 第43集
  • 第44集
  • 第45集
  • 第46集
  • 第47集
  • 第48集
  • 第49集
  • 第50集
  • 第51集
  • 第52集
  • 第53集
  • 第54集
  • 第55集
  • 第56集
  • 第57集
  • 第58集
  • 第59集
  • 第60集
  • 第61集
  • 第62集
  • 第63集
  • 第64集
  • 第65集
  • 第66集
  • 第67集
  • 第68集
  • 第69集
  • 第70集
  • 第71集
  • 第72集
  • 第73集
  • 第74集
  • 第75集
  • 第76集
  • 第77集
  • 第78集

猜你喜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关影评

    一、吃食不少吃食都是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记载的,小公爷请了樊楼的厨子给郡主过生日提到了炒菜,炒菜始于宋朝。 《梦粱录》 蜜浮苏酥捺花 软酪酪: 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或凝固的乳制品。 酥本义: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 牛奶在宋代是很具有普遍性的一种饮品,而且它还是甘甜的象征。 宋人不仅喜欢喝牛奶而且喜欢吃牛乳制品。宋代牛乳产量很大,牛乳品业也很发达,牛乳制品在宋代长期作为地方土产进贡给中央。宋政府还设立了乳酪院专门制造供应酥酪。《宋史·职官志》记载:“乳酪院掌供造酥酪。 牛酥、乳酪在宋代是很有市场,是很受欢迎的食品。 宋代产酥之地众多,最具盛名的当是陕西产的雍酥。沈作宾、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中州平潼取酥酪,以雍酥为冠。 酥是宋人喜爱而精贵的食物,但它绝不是只属于少数官僚富贵阶层的高级奢侈品。宋代城市就贩卖各种酥给小民消受,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当时杭州城就有:蜜麻酥、螺滴酥、蜜酥、小鲍螺酥、破麻酥、孔酥等多种酥品。 南宋西湖老人在《繁胜录》中记载:“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大诗人杨万里《咏酥》诗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宋代的酥无疑是种奇妙的美食。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如菽乳法,点之为乳饼。其精者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酥在宋朝的盛行,标示着宋代食品美食业的发达与精致。宋朝发明创造的小吃很多很多如“索饼”(面条)、“焦碱水锥”(炸元宵)、“浮团子”(汤圆)、火腿、火锅、东坡肉、豆芽菜、爆米花等等,连调味品酱油也是发明于宋代。据传还有“油条”、“蛋炒饭”等。 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宋朝美食做法有煎、炒、烹、炸、烧、烤、炖、熘、爆、煸、蒸、煮、拌、泡、涮等等不下几十种做法,宋朝真乃是美食的天堂。但许多宋朝的美食都已经失传 。二、取暖宋朝东京已经家家焼煤了。 宋人冬天主要燃炭或煤取暖,所以官员入冬之后可以领取炭薪补贴,而城市的贫民也可以获得炭薪费救济。 黄庭坚有首诗曰“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脚婆”就是宋人常用的取暖器,也叫做“汤婆子”,类似今日的热水袋。宋人还发明了一种有保温作用的器皿,叫“孔明碗”,由两碗相套而成,两碗间留空,外碗底有一圆孔,可注入沸水,使碗内食物保持温度。 三、运河盛家举家迁徙到东京走的不是陆路而是运河,当时漕运发达东京唐宋时期都是大运河的要冲。四、科举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提供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机制,社会因为有了科举考试而不致出现阶层的板结化。明兰被罚抄汉代的盐铁论,唐朝科举以诗赋为重,宋朝以经义、策论为重,更注重实用,明清八股取士,不能自由发挥束缚了思想。 如司马光极力反对以诗赋取士:“国家设官分职,以待贤能,大者道徳器识以弼谐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县,其次方畧勇果以扞御外侮,小者刑狱钱谷以供给役使,岂可专取文艺之人,欲以备百官、济万事邪?”诗赋题目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则得到强化。 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宋朝科举考试的制度更为严密,封弥法、誊录法、锁院制开始推广应用,减少了考生与考官作弊的可能性。 宋史列传的人物平民比例竟达到一半以上,比起唐朝入仕基本为士族的科举制可以说很公平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个平民出身的穷家子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晋身上流社会。范仲淹少年时立志当宰相,如果没有科举制,这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把数学、逻辑、法律等学科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错。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唐宋的国子监系统一直设有算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科举考试中设有明法科专科考试,地方学校也开设有实学课程。朱熹主张: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 策问往往可以体现出题者的“问题意识”,许多当过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对自己拟出的策问题目有些“敝帚自珍”,将策问收入自己的文集。如《欧阳文忠公集》收录有策问多道,其中一道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知识。 五、茶艺第八集单独的一集盛老太太请了宫里的嬷嬷教三个孙女茶艺、焚香、插花。 宋时有四大清玩: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 合称文人四艺。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余响流布到日本)。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宋人基本不用“散茶”,以“团茶”为主流。什么叫做“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复杂的工序,将茶叶制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茶多用磨,茶少用碾),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烹茶的过程既如此繁复,当时的士大夫之家、茶坊、卖茶的小贩、热爱饮茶的寻常市民,都必备一整套茶具。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调的城市小资,喝咖啡一般不会喝速溶的,而是在家中准备了一整套器皿,从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 我们还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类聚名物考》便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而在中国本土,由于宋后点茶失传,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传世的茶图来观察宋人的点茶过程了。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烹茶的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入汤轻泛”,发泡充分;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宋人点茶尚白,这一点跟现在的日本抹茶不同。不过白茶的制作非常麻烦,数量极少,民间点茶还是以绿色为尚。宋人自己也说,“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宋人将点茶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又形成了一种叫做“分茶”的高超茶艺。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成书于北宋的《清异录》记述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有点像今日咖啡馆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与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颜色,调配出有趣的图案。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分茶高人,擅长“活火分茶”,她的不少诗词都提到分茶,如《满庭芳》词中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之句,《晓梦》诗有“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之句。宋徽宗也是茶艺好手,著有《大观茶论》,还曾亲手表演分茶技艺:宣和二年十二月,“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点茶对技艺的要求极高,不似元明之后的泡茶,几乎不具技术含量。因此,点茶也特别适合用于竞技性的“斗茶”。事实上,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只要有闲暇,都喜欢坐下来,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茶艺更高超。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茶汤的香气、味道也很重要,范仲淹有一首斗茶诗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繁复的点茶技艺在宋亡之后逐渐消亡,至明代时,完全被更简易的泡茶法取而代之。点茶之不存,斗茶又焉附?那么,为什么点茶技术又会在宋后被淘汰呢?这可能跟元明时期社会风尚的转变有关。入元,士大夫地位一落千丈,统治者的审美粗鄙化,宋时雅致的生活品位于是让位于尚质不文的新风气.入明,朱元璋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宋 建窑曜变茶盏 五彩斑斓的黑 宋 油滴盏 宋 吉州窑木叶贴花茶盏 宋代茶具“兔毛盏”与“鹧鸪碗” 宋人喜欢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茶盏饮茶,其中建窑生产的兔毫盏、鹧鸪碗是宋朝最著名的茶盏。建窑在宋代福建建州城(今福建建瓯)的建阳县与瓯宁县,在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而闻名,其品种众多。最著名珍贵的当属兔毫盏与鹧鸪碗。虽然在宋代兔毫盏与鹧鸪碗的产地不止在建窑,但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与鹧鸪碗闻名天下,所以人们往往把兔毫盏、鹧鸪碗统称为建盏。兔毫盏与鹧鸪碗都属于宋代的仿生瓷器。兔毫盏纹如兔毛,鹧鸪碗色似鹧鸪斑。兔毫盏属于细流纹,鹧鸪碗属于斑点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且特别精美的宋代茶盏。清人朱炎在《陶说》中写道:“宋时茶尚撇碗,以建窑兔毫盏为上品。”兔毫盏又叫兔毛盏,因茶盏的釉面花纹似兔毛而得名。后人按色泽又把兔毫盏分为: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北宋蔡襄《茶录》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微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者为上。”这显然说的是兔毫盏。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把茶盏比喻成“陶宝文”,写道:“去越,自厚,兔园上客。”这就是非“越窑”所产,盏壁厚实的兔毫盏。并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南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写道:“徽宗酌酒以赐,命皇子嘉王楷宣劝。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建溪异毫盏,就是建窑窑变的兔毫茶盏。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指出:“兔毫出瓯宁(今福建建瓯)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难得之。”“建溪异毫盏”非常稀少而名贵,所以价格极高,它还很可能成为宋代的宫廷御器。 苏轼词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黄庭坚词云:“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葛长庚词云:“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蔡襄诗曰:“兔毛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黄庭坚诗曰:“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王禹偁诗曰:“陆羽茶泉金鼎冷,右军墨沼兔毫香。”梅尧臣诗曰:“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苏轼诗曰:“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舂翁鹅儿酒。”苏辙诗曰:“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毛色尤宜。”廖刚诗曰:“蟹眼翻云连色起,兔毫扶雪带香浮。”杨万里诗曰:“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方岳诗曰:“砖炉春着兔毫玉,石鼎月翻鱼眼汤。” 陶谷《清异录》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鹧鸪斑的存世要少于兔毫盏。黄庭坚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晁补之诗曰:“健步远梅安用插,鹧鸪金盏有余春。”陈蹇叔诗曰:“鹧鸪碗面云荥字,兔褐鸥心雪作泓。” 僧惠洪诗曰:“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金鼎浪翻螃蟹眠,玉瓯纹刷鹧鸪斑。”杨万里诗曰:“自煎虾蟹眼,同瀹鹧鸪斑。”黄庭坚词云:“纤纤捧,研膏溅浮,金缕鹧鸪斑。”周紫芝词云:“苍璧新敲小龙团。赤泥开印煮清泉。醉捧纤纤双玉笋,鹧鸪斑。”卢祖皋词云:“酒醒娇亸风鬟。茗瓯才试鹧鸪斑。沈炷熏残。”管鉴词云:“小小梅花巧耐寒。曛曛晴日醉醒间。茶瓯金缕鹧鸪斑。”宋人的这些诗词说明宋人较广泛的使用兔毫盏、鹧鸪斑喝茶及对兔毫盏与鹧鸪斑的特别喜爱。   青白釉菊瓣盏 当杯内注入液体随着液体水位升高,中空内活动的小人便浮起,随着盏的移动而升降、旋转,所谓“惊喜盏” 宋 官窑青釉盏 还有镶的银口六、香道宋代是中国文人焚香雅玩的鼎盛期。 宋人一般不主张将香料原木直接拿来烧,而是人工合成香丸,这叫“合香”。做法是按一定的比例配好香料,研成粉末,加蜂蜜、果汁和成丸状,阴干待用。合香的香料可以是名贵的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也可以是很寻常、很常见的物品,比如荔枝皮。宋人焚香,其实也不是用烧,而是用炙,原理跟电蚊香差不多:先在香炉中放入烧红的木炭,木炭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银片或云母片,再将制好的香丸投于银片上,通过炙烤激发出香气。我们从宋画中也可以看到,宋人的香炉是看不到高高插着的条状香的,也很少有烟雾缭绕,这是因为宋人的焚香方法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宋代《陈氏香谱》载,荔枝“取其壳合香,甚清馥”。别不相信,你可以做个试个小试验,将荔枝皮晒干,然后用电蚊香机烤热,保证你将闻到一种浓烈的香味。烧香即宋朝的香道。宋朝之前,烧香只限于贵族与佛堂,到了宋代,香道已扩展至整个士大夫阶层,成了典型的文人雅事之一。宋人在家居、宴客、读书的时候,都会在香炉中点燃香料,让整个环境沉浸在沁人心脾的香气中。黄庭坚还提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可见宋人对香的珍爱。我们从宋画中也很容易找到宋人焚香的情景。 下图是传为赵佶绘画的《听琴图》局部。图中有一个十分雅致的香几,香几上搁着一个小巧的白瓷香炉,香炉正飘着袅袅轻烟: 合香+隔火熏香的宋式焚香之道,值得我们今天恢复过来。仿效宋人的经验,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自己动手调制出低成本的香品,比如以荔枝为主香的香品,先人(宋人与明人)就记录了好几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一是“山林四和香”,用料是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茅山黄连。一是“小四和香”,用料是香橙皮、荔枝壳、榠楂核或梨滓、甘蔗滓。一是“四叶饼子香”,用料是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柤(滓)。加入降真屑、檀末同碾,效果更佳。一是“穷六和香”,用料是甘蔗滓,干柏叶,黄楝头(即苦楝花),梨、枣核,任加松、枫毬。制作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四种(或六种)香料按1:1的比例配伍,全部研成粉末,加入梨汁和成丸状,阴干即可。宋代关于熏香著作很多,有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陈敬《陈氏香谱》、叶廷圭《名香谱》等等,惜佚失不少。●〇宋代“龙涎香”与“龙脑香”〇●   龙涎香是在宋代是最名贵的香料,产于海上,它是抹香鲸肠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呈蜡状。龙涎香质比水轻,漂浮海上,不会下沉,浸泡越久越名贵。 诸香中‘龙涎’最贵重, 浮于水则鱼集,熏衣则香不竭。 龙涎,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不熏不莸,似浮石而轻也。 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缕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 龙涎入香,能收敛脑麝气,虽经数十年,香味仍在。 龙涎本身并不香,但能聚香,所以通常是与其他香料合成共用,使香气长久不散。 龙脑香是高大的乔木香树分泌的干燥树脂,形态如琥珀,亦比水轻。其本身具有酷烈的奇香,同样极其名贵。 “龙涎香”与“龙脑香”还有食用与药用价值,它们还可以在美食、茶饮、蜡烛、牙膏等做为香料添加剂使用。 它本身还有极大观赏价值, 以龙脑为佛像者有矣,未见著色者也。汴都龙兴寺惠乘宝一龙脑小儿,雕制巧妙,彩绘可人。 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 七、花道 宋人特别热爱插花, 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广泛出现在不同阶层的宋朝家庭中。宋代之前,虽然也有插花艺术,但一般只流行于宫廷与贵族家庭,或表现为佛堂供花。到了宋代,插花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今天比较追求生活情趣的市民、白领、小资,经常会买一束鲜花回家,插在花瓶中,装饰生活。宋人也是这样。 宋画中的插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好花”不仅是“洛阳之俗”,宋人都爱在家中插花,以增生活情趣。 温革《琐碎录》:“牡丹、芍药摘下,烧其柄,先置瓶中,后入水,夜以水洒地,铺芦席,又用水洒之,铺花于其上,次日再入瓶,如此可留数日。我们从宋代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南宋《六尊者像》(此画作者原标注为唐代卢棱伽,但有学者根据画中多种家具的形制判断,图画应该出自南宋人之手)、马麟《松阁游艇图卷》,都可以看到宋人日常生活中的插花艺术。风雅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931094/ 八、园林、娱乐场所金明池马球赛 与其它朝代不同宋朝的皇家园林节日是对平民开放的。北宋京城最大、最繁华的园林“金明池”与“琼林苑”虽然是皇家林苑,但每年的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都会对外开放,“许士庶游行”,“其在京官司(即政府部门),不妨公事,任便宴游”;一部分宫殿也“不禁游人”。换言之,每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两处皇家园林便成了对外开放的公园,任何大宋国的民人都可以进来参观、游玩。因此,“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 “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若要推选北宋开封府的“爱情地标”,金明池可列榜首。 金明池争标图樊楼 入夜的盛唐长安城,那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因为大唐有夜禁。而在北宋的东京城,“忆得少年多乐事,深夜灯火上樊楼”。显示宋时夜禁已松懈。 《东京梦华录》写道,“凡京师酒店,……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最豪华的樊楼,“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樊楼的灯火,成为东京的繁华象征,深深铭刻进宋朝诗人的记忆:“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铁围山丛谈》记述,“(东京)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多年之后苏轼回忆起马行街的繁荣时,也写到“灯火”:“蚕市时光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白矾楼#又称樊楼、丰乐楼, 在东华门外。 是东京最有名气的大酒店,据南宋人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白矾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这等规模,放在今日,也称得上豪华了。因为白矾楼太高,以致登上顶楼,便可以“下视禁中”,看到皇宫之内。这大概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吧。 张孝友先生的界画《樊楼夜市》 樊楼旁边,有个茶馆,特别讲诚信,馆主在茶馆中专门设了一个小棚楼,存放茶客遗失在茶馆中的物件,每个物件都作了编号,注明年月日,是何色人等遗忘在这里的。所以到那个茶馆喝茶,如果丢了东西,基本上不用担心。有人在那里遗失的金银,过了好几年,都寻得回来。 汴梁的酒楼,只要你跟他打过一二次酒,他就敢将盛酒的银器(很值钱的)借给你,也不怕你吞掉。社会信任度非常高。 一直觉得大宋国民素质极高,送外卖还用银勺。 :P九、和离 从宋代的文献史料看,“和离”在宋人生活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许多女性都主动提出离婚,这叫“求离”、“求去”、“求离婚”。 唐宋女性离异、再嫁,也不受任何歧视。 宋代的法律是承认“和离”的。《宋刑统》:“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意思是说,夫妇若感情不和,可协议离婚,法律不给干预。 许多人都以为宋朝是女性社会地位开始下降的时代,但考察历史,宋代女性的地位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低,甚至从女性的财产权、离婚权、改嫁权的角度来看,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女性的地位可能是最高的。 十、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家家帘幕人归晚,处处楼台月上迟。花市里,使人迷。州东无暇看州西。都人只到收灯夜,已向樽前约上池。 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赵宋立国后,将元宵放灯时间延长至五天。南宋淳祐年间,又增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放灯。元宵放灯期间,每夕入夜之后,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宫廷的花灯无疑最为豪华,某年宫禁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上面有各式人物,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至深夜,则“乐声四起”,“放烟火(即烟花)百余架”。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有一种“无骨灯”,浑然是一个大玻璃球,非常奇巧;还有一种名为“大屏”的巨型灯,“灌水转机,百物活动”,用水力驱动旋转。平日里,汴京的“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茶坊)”,元宵更是女性夜游的狂欢节,放灯期间,每当华灯初上,宋朝女子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都是首饰的名堂),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出门赏花灯。观灯的女孩子,尽兴游赏,甚至彻夜不归,早晨归家后,虽然疲惫不堪,却舍不得小憩片刻,整理一下残妆,又与朋友游玩去了。 鳌山 观灯、看“鳌山耸”、听“喧天箫鼓”。鳌山,宋元时俗。就是《东京梦华录》里说的彩山,元宵节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亦作“鰲山”。 《水浒传》里宋江夜看小鳌山,流连忘返的估计就是这类彩棚笙歌。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传统的祭祀“上元神” 风俗。十一、冰夏季用冰从宋朝才开始繁荣起来。宋朝之前,当然也有夏冰,但一般只有皇室贵族、富贵之家才有冰窖藏冰。市场上夏冰的价格跟金子差不多。宋朝时,夏冰才成为大众消费品。 宋代开始,一些人使用硝石制冰。硝石溶于水,就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水的温度骤降。于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还可以重复提炼使用。这种方法,为普通平民中的富人提供了冰。 东京梦华录记,汴梁“六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支膏”,武林旧事、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都记录有南宋人夏日消暑的各种冷饮品。有一种“乳糖真雪”其实很接近今日的冰激凌。 北宋时饭店,供应的菜品非常丰富,“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 。这里的“绝冷”之菜,应该就是冰镇的凉菜。南宋时杭州的富人,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还会发起向穷人发放冰镇解暑凉水的慈善活动:“富家散暑药冰水” ,可见夏冰在宋代已不再是昂贵的物品。你去读《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繁胜录》、《武林旧事》,里面收录有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的各种“冰雪爽口之物”: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等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些夏季上市的宋朝饮料、甜品,都是加冰的,可以解暑的。十二、流水席由于最初是把木制的条盘漂在水渠上使香客便于就餐而得名。 云蒙山东侧泰宁山下,有处寺院,以前叫它静觉寺,是为纪念五代时宰相冯道而修的。后来,清朝在山前建了泰陵。乾隆皇帝来此谒陵,把静觉寺赐名泰宁寺。泰宁寺邻清西陵,风景秀丽,寺院气派,来此烧香还愿的人很多,几乎风靡全国。每年三月三,届时盛办庙会,山阴道上,人来人往,喧闹异常。 寺院为显示佛门慈悲,凡庙会这天进香的,不论男女老少,均发一张帖,舍一顿斋饭。一开始在寺院内,乱哄哄的,没有头绪,显得十分杂乱,还不卫生。后来改变了做法,僧人们在积翠屏下,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势,修了一条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场上,空场上垒了一排排的石桌,让人们在这里吃饭。厨房却建在离饭场一华里的水平渠上端,厨子们盛好一菜一饭,放在木制的条盘内,漂在水渠上,条盘顺着水势缓缓漂流,漂到饭场,前来进香的人们按先后顺序,自个端自个的十分有条不紊。人们随来随吃,既方便又新奇,一下子哄动了几百里外,上庙烧香的人更多了。人们吃是吃了,可不解这是什么席面,纷纷请教寺院住持。住持很风趣地回答:“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从此后,人们就管随到随上桌开饭,称为流水席了。是不是也能吃出曲水流觞一样的魏晋风流?十三、宋真宗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十四、 雅集雅集是宋人士大夫间的聚会,他们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可以说,雅集在北宋时期达到了理想的极致,成为北宋文人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宋朝人对风雅的讲究无与伦比,他们的雅集宴请不仅要讲究时令,现场布置,往来迎送都有规定。另外,还需要有人在现场负责插花、焚香等大小事务。不是吹牛,如果现在的“派对动物”们穿越时空,回到宋朝办一场派对,恐怕分分钟被宋朝人秒杀。当然,宋朝人并非个个都是“派对高手”,于是乎,在宋朝就有专门的“派对助手”,那就是“四司六局”。 从《都城纪胜》中就可以读到关于四司六局的详细资料:“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倩之,皆可办也。凡四司六局人祗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若其失忘支节,皆是祗应等人不学之过。只如结席喝犒,亦合依次第,先厨子,次茶酒,三乐人。”由此可见,上到官府,下到百姓,举办一些聚会活动时都时常会聘请四司六局的工作人员来帮忙。究其原因,便因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派对上必须的这些风雅之事,外行是干不了的。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是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聚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扶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同时也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身在其中的北宋画家李公麟以写实的手法将雅集描绘下来,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十五、酒水 宋代是中国黄酒的黄金时代,中国人饮黄酒的历史非常悠久,而白酒的流行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明清时期白酒才兴盛起来,从酿酒技术来看,宋人无疑已经掌握了蒸馏术,因为宋人已经成熟地运用蒸馏器与蒸馏术制造香水,蒸馏酒的工艺并不比蒸馏香水更复杂。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曾从河北承德地区发现一个金代烧酒锅,实际上就是一个蒸馏器。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宋代有蒸馏酒问世,但尚未流行,酒楼所售、顾客所饮之酒,通常都是低度的米酒、果子酒。在沈括生活的时代,亦即乔峰与段誉生活的时代,一斛粮可成酒一斛五斗,这么酿造出来的酒当然是未经蒸馏提纯的低度酒。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秋节前,(开封)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新酒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饮者之中,不乏老人与妇女,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流行的酒是低度酒。 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有较大发展,据编写《胜饮编》的清朝人郎廷极的统计,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编撰酒经——制曲酿酒工艺理论最多的一个朝代。在苏轼《东坡酒经》、林洪《新丰酒经》、朱肱《北山酒经》三卷、李保《续北山酒经》、窦革《酒谱》、范成大《桂海酒志》等众多酒经中,《北山酒经》是宋代制曲酿酒工艺理论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自南北朝以来的制曲酿酒工艺方面的新贡献:制干酵、由人工从旧曲上选育菌种、加热灭菌法、运用酒母以及红曲的制作和广泛应用。酒类品种按现代分类法,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种类。前三种在宋代以前已有生产,但到了宋代才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黄酒生产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黄酒是以大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合酵、压滤而成的酿造酒。虽说黄酒生产的历史悠久,但是黄酒的名称大致始见于宋代和西夏文献。《北山酒经》记载的宋代黄酒生产的十三道工序和技术与现代黄酒生产的工艺过程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是极为相近的。宋代酿酒工序:1.卧浆、2.淘米、3.煎浆、4.汤米、5.蒸醋麋、6.用曲、7.合酵、8.酴米、9.蒸甜麋、10.酒器、11.上槽、12.收酒、13.煮酒。现代黄酒生产工艺过程:原料→精白、过筛→浸渍→蒸煮→配料(用曲)→前发酵→后发酵→压滤→澄清→杀菌→贮存→调配→过滤→装瓶→杀菌→成品。羊羔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畅饮羊羔酒后,挥笔写下“试开去梦羊羔酒”的精美词句。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羊羔酒价为八十一文一角,为东京名酒中最高售价。东京各大酒楼,每日不下千人在此饮用,称其为“百药之长”。雪花酒 宋朝还有一种调酒方法记载于 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名曰雪花酒 :取羊腿一只,去皮去骨去筋膜,只留精肉,用温水泡净血丝,切成薄片,先煮后蒸,蒸到烂熟,切成肉丁,捣成肉糊,掺一点儿羊髓。再掺一点儿龙脑,拌匀了,放凉了,装到小瓷坛里,什么时候喝酒,舀一小勺出来,往酒壶里一放,墩到热水里温一温,大功告成。宋朝人管如此精心调制好的酒叫做“雪花酒”。雪花酒成功去掉了琼液酒的苦涩,同时又保留了琼液酒的醇香,应该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鸡尾酒。不过这款鸡尾酒的售价肯定很贵,因为它要用到羊肉和龙脑,羊肉在宋朝是很贵的,龙脑则是一种贵重香料。宋酒琳琅满目,酒名美不胜收。张能臣《酒名记》、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文献记载了宋代名酒二百八十余种,由此亦可看出宋代酒类品种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增加。以各种果品和野生果实,如葡萄、梨、橘、荔枝、山楂、杨梅等为原料,经发酵而酿成的各种低度饮料酒均称为果酒。宋代的果酒品种有葡萄酒、梨酒、荔枝酒、石榴酒、椰子酒、槟榔酒、枣酒、黄柑酒、甘蔗酒以及蜜酒等。就其酿制方法而言,这些酒多属于发酵果酒。宋代的果酒生产数量小,像依靠自然发酵来酿制椰子酒、梨酒、石榴酒、橄榄酒,尚是处在较原始的低级状态。配制酒是以发酵原酒、蒸馏酒或优质酒精为酒基,加入花、果成分,或动、植物的芳香物料或药材,或再配以其他呈色、呈香及呈味物质,采用浸泡、蒸馏等不同工艺调配而成。宋人庞元英提到的模楂花酒和酴醵酒就是采用浸泡工艺而成的配制酒。“京师贵家多以酴醵渍酒,独有芳香而已,近年方以模楂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①。按现代配制酒的分类方法,宋代配制酒可分为芳香植物,花类配制酒和滋补型药酒二大类,品种约八十余种。 温酒壶 普遍流行于北宋时期 ,温酒壶由注子(酒壶)、注碗组合而成,温酒时将注子置于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 北宋 定窑白釉带碗执壶一套和刻花台盏一对(酒器) 台盏与茶盏 扬之水先生在《奢华之色》中写到:“‘台盏’原是酒盏与酒台子的合成,它是酒器中的一种固定组合。酒台子便是承托酒盏之盘,不过盘心突起如一倒扣的小盏以为承台,因此得名。宋人称水仙花为‘金盏银台’,便是由此类酒器而来。”台盏,或作台琖,元人散曲里也呼为“玉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即藏有宋玛瑙台盏。台盏起源于托盏,因托盘有高脚,上面中央有小圆座,整体呈台状而称盏台,托盏的托盘则为盘碟状,下无高足,上亦无圆座,所以台盏可视为托盏的进化形态.台盏是一种高级酒具,不能与普通的托盏、盏托混为一谈, 与台盏容易混淆的是茶盏。那么如何区分台盏和茶盏?其实很简单,盏托托面凸起如一台子的均为酒具,上面配较为小巧的高足盏子,且盏子一般作凹凸有致如瓜棱的花瓣状。 茶盏又怎么认定?茶盏托形制与台盏托基本一致,但其托面中间是空的,呈碗状,可以把茶碗放在中心空的凹处。宋代的茶碗多为斗笠形,而且茶碗底足都很小,单独一件斗笠碗,往往看起来轻薄有余,稳重不足,配上盏托才能理解此种造型设计。 宋•玛瑙花口杓(酒器) 以下是张能臣著《酒名记》所记载的北宋时期各地名酒目录 后妃家:高太皇香泉。向太后天醇。张温成皇后醽醁。朱太妃琼酥。刘明达皇后瑶池。郑皇后坤仪。曹太皇瀛玉。宰相:蔡太师庆会。王太傅膏露。何太宰亲贤。亲王家:郓王琼腴。肃王兰芷。五王位椿龄。嘉王琬醑。濮安懿王重酝。建安郡王玉沥。戚里:李和文驸马献卿金波。王晋卿碧香。张驸马敦礼醽醁。曹驸马诗字公雅成春。郭驸马献卿香琼。大王驸马瑶琮。钱驸马清醇。内臣家:童贯宣抚褒功,又光忠。梁开府嘉义。杨开府美诚。府寺:开封府瑶泉。市店:丰乐楼眉寿,又和旨(即白矾楼也)。忻乐楼仙醪(即任店也)。和乐楼琼浆(即庄楼也)。遇仙楼玉液。玉楼玉酝。铁薛楼瑶醽。仁和楼琼浆。高阳店流霞。清风楼玉髓。会仙楼玉醑。八仙楼仙醪。时楼碧光。班楼琼波。潘楼琼液,千春楼仙醇(今废为铺)。中山园子店千日春(今废为邸)。银王店延寿。蛮王园子正店玉浆。朱宅园子正店瑶光。邵宅园子正店法清。大桶张宅园子正店仙醁。方宅园子正店琼酥。姜宅园子正店羊羔。梁宅园子正店美禄。郭小齐园子正店琼波。杨皇后园子正店法清。三京:北京香桂,又法酒。南京桂香,又北库。西京玉液,又酴醾香。四辅:澶州中和堂。许州潩泉。郑州金泉。河北真定府银光。河间府金波,又玉酝。保定军知训堂,又杏仁。定州中山堂,又九酝。保州巡边银条,又错着水。德州碧淋。滨州石门,又宜城。博州宜城,又莲花。卫州柏泉。棣州延相堂。恩州拣米,又细酒。洺州玉瑞堂、夷白堂,又玉友。邢州沙醅金波。磁州风麴法酒。深州玉醅。赵州瑶波。相州银光。怀州宜城、又香桂、又定州瓜曲,又错着水。河东太原府玉液,又静制堂。汾州甘露堂。隰州琼浆。代州金波,又琼酥。陕西凤翔府橐泉。河中府天禄,又舜泉。陕府蒙泉。华州莲花(又冰堂,上尊也)。邠州静照堂,又玉泉。庆州江汉堂,又瑶泉。同州清洛,又清心堂。淮南扬州百桃。庐州金城,又金斗城,又杏仁。江南东西:宣州琳腴,又双溪。江宁府芙蓉,又百桃,又清心堂。处州谷帘。洪州双泉,又金波。杭州竹叶清,又碧香,又白酒。苏州木兰堂,又白云泉。明州金波。越州蓬莱。润州蒜山堂。湖州碧澜堂,又霅溪。秀州月波。三川:成都府忠臣堂,又玉髓,又锦江春,又浣花堂。梓州琼波。又竹叶清,剑州东溪,汉州帘泉。合州金波,又长春。渠州葡萄,果州香桂,又银液。阆州仙醇,峡州重糜,至喜泉,夔州法醹。又法酝。荆湖南北:荆南金莲堂。鼎州白玉泉。辰州法酒。归州瑶光,又香桂。福建:泉州竹叶。广南:广州十八仙。韶州换骨玉泉。京东:青州拣米。齐州舜泉、近泉、又清燕堂,又真珠泉(第一也)。兖州莲花清。曹州银光,又三酘,又白羊,又荷花。郓州风曲白佛泉、又香桂。潍州重醒(疑为酝)。登州朝霞。莱州玉液。徐州寿泉。济州宜城。濮州宜城,又细波。单州宜城,又杏仁。京西:汝州拣米。滑州风曲,又冰堂。金州清虚堂。郢州汉泉,又香桂。随州白云楼。唐州淮源,又秘泉。蔡州银光香桂。房州琼酥。襄州金沙,又宜城,又檀溪,又竹叶清。邓州香泉,又寒泉,又香菊,又甘露。颍州银条,又风曲。均州仙醇,河外府州岁寒堂。十六、风扇车、冰槛 北宋刘子翚《夏日吟》诗曰:“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此诗明确的告诉我们宋代富贵族人家竟然有一种扇车能长时间的起风,而且还有一种冰槛的装置能沥出寒雨。宋人在炎热的夏日可以制造人工风与人工雨,来给自己消暑纳凉,真是令人惊奇。可惜扇车、冰槛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已经不能见到宋代扇车与冰槛的风采。“扇车”本是我国传统的农用器具,据说西汉时就已经发明使用了。宋人歌咏的宋代“扇车”是一种吹风取凉的扇具。为区别两者,我在这里把宋代的扇车,命名为“风扇车” 北宋王谠在《唐语林》中曾描述唐代玄宗时的凉殿中有一种水激扇车:“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这或许正是刘子翚的“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的注释。 王谠是北宋末人主要生活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与刘子翚正是同时代之人,其描述三百年前唐代宫殿里的水激扇车,是否真实有据,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这个记载很能说明宋代当时就有“水激扇车”。王谠描述的“水激扇车”极可能就是当时宋人在夏日避暑中使用的“风扇车”。刘子翚诗中描述歌颂的宋代风扇车,很可能就是以水流为动力,带动扇片,旋转生风的精致器械。宋代的“风扇车”可能就是一种运用水流能,得以吹风取凉的扇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中记载南宋皇宫避暑时写道:“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薝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这“风轮”极可能就是“风扇车”。宋代皇宫在夏日不仅要求空气凉爽,还要要求空气芬芳。 北宋仁宗时修撰的兵书《武经总要》里记载有一种军用“风扇车”,而且还配有风扇车的插图。其文如下:“右风扇车,二柱二桄,高阔约地道能容。上施转轴,轴四面施方扇。凡地道中遇敌人,用扇、石炭簸火球烟以害敌人。”这种风扇车可以在攻城挖掘的地道里吹起强风,从地道中把毒药烟球之毒烟吹向敌方,以熏灼敌人。这种军用的“风扇车”不大可能是水能激动,极可能是人力驱动。这种军用“风扇车”的造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大致了解刘子翚诗中能起长风的“风扇车”的启示。与刘子翚、王谠同时期的曹勋有两首歌咏风扇车的诗歌,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宋代风扇车的风采。曹勋《扇车》诗曰:“良工巧制鲍鱼形,短架圆机扇比名。十幅怀箱尘不到,一轮因刀羽犹轻。辗回剧暑轩楹去,载得长风枕簟清。”曹勋《和钱处和扇车》诗曰:“君家世德胄,富贵出谦受。泠然御寇车,为君驻户牖。初讶鼓清薰,与客破宿酒。又疑建溪风,碾声出两肘。细视碧玉架,莲梗转双手。遂令青田鹤,奋翼挥莫后。因知心匠妙,殆与造物友。人生土宇内,孰不涉烦垢。有物能浑成,既耦不以九。坐使尘沙劫。热恼如拉朽。惟君韵高秀,人誉不容口。述作协穆如,亦莫秘关钮。原君均此施,清凉被驰走。他时赞南风,为佐虞舜寿。” 从这两首诗歌可以看出宋代风扇车制作精良,非一般能工巧匠制作出来。其结构造型非常精美,拥有碧玉短架是圆型机械。扇片如两个莲叶不断旋转。它的功效非常强大,能吹起尘沙,致使暑热之气全消。从宋人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也只能窥见宋代风扇车风采之一二。但这也足以让我们震惊,震惊宋代文明的精细、精湛与精彩。南宋王镃《暑夕》诗曰:“朱门正役风车苦。”南宋程垓《浣溪沙》词曰:“闲倚前荣小扇车。”南宋时“风扇车”很可能的已走进更多的家庭之中。 一、吃食有软酪等更新宋代的精彩生活http://kksk.org/tieku/r_29740_1.html十七、竞技、游戏投壶 投壶是我国传统的集礼仪、竞技、娱乐于一体的高雅体育运动。吕大临在《礼记传》中指出:“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认为:“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宋史·艺文志》记有投壶著作有:司马光《投壶新格》一卷,王趯《投壶礼格》二卷,卜恕《投壶新律》一卷,还有窦譝《饮戏助欢》三卷,有关投壶运动的著作远超前代,惜多佚失。 投壶运动流传至宋更热,更普及。北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投壶与鼓琴、咏诗、围棋等并为宋代文人雅士的所热爱的文体运动。北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荷钱新铸,榴火将燃,飞燕引雏,黄莺求友,正宜凉亭水阁,围棋投壶,吟诗度曲,佳宾劝酬,以赏一时之景。”这些记载无疑表明投壶运动在宋朝是多么普及与受人们欢迎。 司马光《投壶新格》一书不仅记述了投壶运动的规则,而且还介绍包括有初、连中、全壶、贯耳、散箭、骁箭、有终等共计二十种的投矢的名目。司马光简洁化了投壶运动,对宋代投壶运动的大兴与普及,起到推动作用。朱翌《投壶》诗赞曰:“中行穆子虽争隽,司马温公不贵枭。鈇钺他年专将阃,羽仪从此冠天朝。”投壶运动在宋代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的礼仪与运动,而是成为广大平常人们的娱乐活动。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记胜》所记的“杂手艺”之中写道:“小则剧术射穿、弩子打弹、攒壶瓶(即投壶)。”可见投壶运动在民间很受人民喜爱。宋代投壶比前代更繁盛,已经发展进入到巷陌平康之中,成为民间人们常玩的游戏运动。 宋代许多名人都极其热爱投壶运动,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杨大年(杨亿)每欲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弈棊,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写道:“司马温公既居洛,每对客,赋诗谈文,或投壶以娱宾。”范镇在《东斋记事》记载:“往在馆阁时,决于同舍,同舍莫能决,遂弈棋以决之,君实(司马光)不胜,乃定。其后二十年,君实西京为留台,予往候之,不持他书,惟持所撰《乐论》八篇示之。争论者数夕,莫能决,又投壶以决之,予不胜。君实欢曰:‘大乐还魂矣。’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岂所见然邪?将戏谑邪?抑遂其所执,不欲改之邪?俱不可得而知也,是必戏谑矣。”从中可见司马光擅长很投壶,以及他对投壶的游戏态度。司马光曾做诗道:“呼奴扫南轩,壶席谨量度。轩前红薇开,蒙下鸣泉落。必争如五射,有礼异六博。求全怯垂成,倒置畏反跃。虽无百骁巧,且有一笑乐。交飞觥酒满,强进盘飧薄。苟非兴趣同,珍肴徒绮错。”王安石也有诗曰:“问侯客何为,弦歌饮投壶。”苏轼诗曰:“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黄庭坚诗曰:“投壶奕棋,烧烛夜归”、“投壶得赐金”、“投壶与射覆,一笑物皆春。”陆游:“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有时盘马看犹懒,尽日投壶笑未回”、“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宋史·岳飞传》形容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可见岳飞也是热爱投壶运动的。投壶运动是宋代学生常习的文化娱乐运动。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胡瑗当国子监老师之时,告诫太学生们:“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学生们亦十分喜欢投壶运动。陈襄《九日与浦城县学诸生游南峰院》诗曰:“九日黄花节,新樽绿蚁浮。投壶鸣鲁鼓,歌者似商讴。诸子衣冠盛,先儒礼乐修。”卢钺《投壶》诗曰:“离骚课罢便投壶,长日身心得自娱。多少论筹闲殿最,始终中节定工夫。” 北宋王珪诗曰:“时闻玉女牵帘笑,箭跃铜壶不算筹。”可见宋代女子也是十分喜爱从事投壶运动。南宋吴潜词曰:“呼社友,长日共追随。瀹茗空时还酌酒,投壶罢了却围棋。多少得便宜。”宋代甚至可能出现投壶运动的社团了。 宋人更看重“投壶”的娱乐性,杜范:“投壶成败供一笑。”司马光:“虽无百骁巧,且有一笑乐。”黄庭坚:“投壶与射覆,一笑物皆春。”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写道:“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虽然宋代投壶运动摒弃了前代一些过于繁琐的礼仪,但还是有谦让之风。投壶运动至宋已经发展成为,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走进平民巷陌,雅俗共赏的体育娱乐运动。 马球 马球在宋代又称为“打毬”或“击鞠”、“击丸”。宋代的马球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顶盛时期,远超被一些近代不学无术之徒宣扬吹嘘的马球运动最顶盛时期的唐朝。马球运动在宋代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更是军营将校的军训活动,甚至发展成为民间小民的娱乐项目。 程大昌在《演繁录》中指出:“军中打球之戏,则以杖拂球,使之驰走,而用快马逐之。”宋代马球场地长大约有一千步,陆游诗曰:“打球筑场一千步。”项安世诗曰:“千步毬场宴宾属。”陈元晋诗曰:“筑场千步柳营东。”宋代的马球运动是集对抗性、竞技性、技巧性与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它场面宏大,对抗激烈十分火爆。《宋史•礼志》记载;“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宋政府十分重视马球运动,据史载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等都十分重视、喜爱马球运动,甚至许多皇帝都亲自从事马球运动。 《宋史郭从义传》记载宋太祖爱臣郭从义就是打马球的高手,太祖曾命他展示马球绝技。“善击球,尝侍太祖于便殿,命击之。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宋太祖时大臣宋白有诗曰:“昨日传宣唤打毬,星丸月杖奉宸游。上阳宫女偏蹻捷,争得楼前第一筹。”宋太祖时甚至就有可能成立了宫廷女子马球队,宋白历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这首诗具体做于何时,不能确定,但宋初就成立了宫廷女子马球队是肯定无疑的。 《宋史礼志》记载了宋太宗亲自与诸王大臣们打马球的盛景:“帝(宋太宗)击球,教坊作乐奏鼓。球既度,飐旗、呜钲、止鼓。帝回马,从臣奉觞上寿,贡物以贺。赐酒,即列拜,饮毕上马。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旗下擂鼓。将及门,逐厢急鼓。球度,杀鼓三通。球门两旁置绣旗二十四,而设虚架于殿东西阶下。每朋得筹,既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宋太宗诗曰:“寰中运启大平年,文武须精百艺全。弄影马骄难控勒,龟兹韵雅奏钓天。仙仗仪排亲自注,电转星毬来进御。玄之寂妙得其玄,更重人前举止措。靴衫束带两分行,七宝鞭擎呈内库。一坦平兮殿毬场,国乐调兮甚锵洋。掀天沸渭轰鼍皷,返朴纯诚斅三皇。折旋俯仰怡情悦,乾坤日月尽舒光。龙马徘徊多步骤,生狞堪羡困垂韁。绣鞔红絛金蹀躞,銮铃珂佩水精装。五云庆集鹤为驾,短袍新样甚风雅。东西相望贺头筹,欢呼蹈舞金阶下。”这首诗正是描述当时马球比赛的热闹场面。 宋仁宗也十分喜爱马球运动,司马光《击毬》诗曰:“肃奉承轺命,仍陪戏马游。朋分初迥出,势合复相收。顾盼华星激,萦回紫电流。良因重嘉好,礼接使臣优。”梅尧臣亦有诗曰:“却入上苑看斗鸡,击球弹金无不为。适闻天子降玉辇,当门虎脚看大旗。”司马光还有《观试骑射》诗曰:“阊阖风正清,觚棱日初媚。材雄集便殿,玉座亲临视。三河侠少儿,初识天子贵。天山汗血骝,蹀躞金环辔。扬鞭秋云高,顾盼有余锐。萦回势可观,馨控动如志。毫氂应心目,审固参身臂。鸣弦电雹惊,中的冰瓦碎。龙颜薄笑春,喜色连傍侍。旦为徒步人,暮作飘缨使。扬扬出九门,亲友生意气。须知天地德,慎勿忘所自。黠羌犹旅拒,猃狁方繁炽。求为忠义臣,无负搜罗意。”此诗描述的是宋仁宗统领文武大臣观看骑射竞技表演时的欢喜之情,宋仁宗对马上运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画有宋神宗君臣们观赏马球的盛大场面,可惜已经失传。南宋诗人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拖毬戏》诗曰:“绿杨几枝插平沙,柔梢袅袅随风斜。红绡去地不及尺,锦袍壮士斫鬃射。横磨箭锋满分靶,一箭正截红绡下。前骑长缨拖绣毬,后骑射中如星流。绣毬飞滚最难射,十中三四称为优。元丰策士集英殿,金门应奉人方倦。日长因过卫士班,飞骑如云人马健。驾幸宝津知有日,穷景驰驱欣纵观。龙眠胸中空万马,骇目洞心千万变。追图大概写当时,至今想象如亲见。” 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今有步打,徒打,不徒则马打,大有规制体格,用意奇巧,取其精炼者为上,今圣(宋徽宗)精敏此艺,置供御打毬供奉。”宋徽宗擅长马球,而且特别喜欢赏阅马球。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崇政殿阅弓马所子弟武伎,引强如格,各命以官。遂赐坐,命宫人击鞠。于是驰马举仗,翻手覆手,丸素如缀。”宋徽宗时大臣曹勋做诗曰:“连沧观下两军分,金勒争驰笑语温。绰拨未能防辈棒,飞星时听过毬门。”宋徽宗亦亲自赋诗云:“金鞍宝辔簇骅骝,乐奏相从共击球。花帽两边成锦阵,谢恩长喜上头筹。” 宋徽宗对马球运动的最大贡献是组织成立了技艺高超绝伦是宫廷女子马球队,而且每到佳节都组织女子马球比赛给百姓们观赏。这使宋代马球运动的影响与观众基础大幅度扩大。宋徽宗时王珪赋诗曰:“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控紫骅骝。朝朝结束防宣唤,一样珍珠络辔头。”“银盆著水洒球场,马嚼衔声立两行。齐上玉鞍随仗列,粟金腰带小牌方。”周辉在《清波杂志》记载:“政和五年四月,(宋徽宗)宴辅臣于宣和殿。先御崇政殿,阅子弟五百余人驰射,挽强精锐。毕事赐坐,出宫人列于殿下,鸣鼓击柝,跃马飞射,剪柳枝,射绣球,击丸(打马球),据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卫士皆有愧色。”宋徽宗高兴的说:“虽非妇事,然女子能之,则天下岂无可教。”宋徽宗赞诗一首曰:“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唯喜长赢第一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在开封金明池宝津楼前宋徽宗的宫廷女子马球队给百姓上演打马球的情景,“一朋头(马球队长)用杖击弄球子,如缀球子,方坠地,两朋争占,供与朋头,左朋击球子过门入孟为胜,右朋向前争占,不令入孟,互相追逐,得筹谢恩而退。续有黄院子引出宫监百馀,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装饰,玉带红靴,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妖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二帝被俘后,“都人传闻击毬军前,驾即日回,相率迎候者数万人。”可见当时宋人是多么熟悉、喜爱马球运动。 宋代马球已经发展到民间,这是唐代所没有的,宋代首都开封城有专供人们比赛马球的场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宋真宗时大臣孙何《侍宴御楼》诗曰:“突兀毬场锦绣峰,游人士女拥千重。”可见当时世人对马球运动的热爱。刘筠诗曰:“感概复风流,交通遍五侯。鸣钟平乐宴,击鞠茂陵游。”苏颂诗曰:“前者新诗严武事,几日毬场较锋镝。”苏辙诗曰:“岸上游人莫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樽食白饭。”在宋代马球与投壶、蹴踘一样都是宋人喜爱的文体娱乐运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正月十五元宵时节:“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马球)、蹴踘、踏索、上竿。”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宋临安城百姓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马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据吴自牧《梦粱录》与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及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载南宋临安城已经出现民间的马球团社“打毬社”,这些皆可见宋人城市小民的马球运动盛况。王操诗曰:“马摇金勒嘶村墅,人抢花毬落野田。”这句诗表达了宋代乡村的马球运动。 综上所述,宋代马球运动与蹴踘运动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繁盛的竞技体育运动。 相扑 宋代相扑运动是我国最繁盛期,相扑在宋代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极其受欢迎。相扑运动就是摔跤,又叫角力、角抵、手搏,是两人相互角斗扑到对方的运动。相扑这词很是形象,两人相对迅速放倒对方。 北宋调露子的《角力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摔跤运动的专著。调露子在《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想迅速放倒对方,不仅需要勇猛还需要技巧,所以相扑可以锻炼一个人体智。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殿试,结果考生王嗣宗与陈识二人双璧争辉,答卷难分高下。宋太祖就令二人相扑决胜负,“艺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嗣宗胜,遂居第一。”结果王嗣宗获胜,成为状元。 相扑运动也成为宋代军队训练提高兵士军事素质的训练方法。《宋史•兵志》曰:“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臂。”宋代有朝官赞颂军队搞相扑运动作诗曰:“虎贲三千总威狞,急旃旗催叠鼓声。疑是啸风吟雨处,怒龙彪虎角亏盈。”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记载北宋著名画家高元亨画有《军中角抵图》,惜已失传,他写道:“尝画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写其观者四合如堵,坐立翘企,攀扶仰俯,及富贵贫贱,老幼长少,缁黄技术,外夷之人,莫不具备,至于争怒解挽,千变万状,求真尽得,古未有也。”足可见宋人对相扑运动的热爱。宋朝政府还选拔皇宫的禁卫成立了宫廷专业相扑队。《东京梦华录》记载:“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捧手格斗。”内等子就是皇宫中的禁卫,《都城纪胜》记载:“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且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非市井之徒,名曰‘内等子’,录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元于殿步诸军选膂力者充应名额,即虎贲郎将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礼、四孟车驾亲乡,驾前有顶帽,鬓发蓬松,握拳左右行者是也。遇圣节御宴大朝会,用左右军相扑,即此内等子承应。” 相扑运动是宋朝宫廷宴会的压轴娱乐表演节目,《宋史乐志》记载了皇家宴会共十九个项目的情况,最后一项就是相扑表演。“第十九用角抵,宴毕”。《东京梦华录》也记载:“百官酒舞三台,左右军相扑。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杨万里《角抵》诗曰:“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罢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宋代相扑运动最繁盛的体现还是在民间,吴自牧《梦梁录》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杭城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伯大、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等,及女占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女众,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耳。”女飐就是女相扑手,宋代民间相扑高手众多,不仅有猛男,还有飐女。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也记载:“女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侥六娘。”司马光在宋仁宗《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写道:“臣窃闻今月二十八日,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备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费。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矛四方也。”可见宋代女子相扑的巨大魅力,不仅万民欢喜,而且皇帝大臣也爱看。 在宋代不仅有相扑竞技,还有相扑娱乐表演。《东京梦华录》“瓦肆伎艺”中记有“小儿相扑”。《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记有“乔相扑”。“小儿相扑”就是儿童的相扑表演,“乔相扑”就是乔装相扑、滑稽相扑。周密还在《武林旧事》“社会”条中记有“角抵社。”在南宋民间已经自发的成立了相扑运动的协会社团。宋人《题墙上画相扑者》诗曰:“愚汉勾却白汉项,白人捉却愚人骰。如人莫辨输嬴者,直待墙隤始一交。”赵文《相扑儿》诗曰:“一儿攀肩猿上枝,一儿接臂倒立之。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头立其足。飞跳倏忽何轻翾,怜尔骨节柔如绵。少年屈折支体软,红锦缠头酒论碗。此儿巧捷未足称,江南何限无骨人。”释道冲《看相扑》诗曰:“拳来踢去疾如飞,毕竟输赢是职谁。闹里有人能著眼,未曾交辊已先知。”这些诗歌反映出宋代民间相扑的巨大魅力。 自宋以后中国的相扑开始衰落。 双陆拆白 简单点说,双陆拆白是指两种游戏,“双陆”是古时的一种棋盘游戏,“拆白”则是指将一个字拆成一句话来玩。 中国古代的“双陆”相传是三国时期曹植所创,他在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糅合了中国的六博特点。双陆棋局是长方形的,这一点同围棋的正方形不同,棋子呈马的形状,一黑一白各15枚,两人玩时,先扔骰子,以骰子上的点数来决定行棋的步数。陆是六的意思,因棋局两侧各有六梁,所以叫双陆。至于拆白,是同“道字”连起来用的,叫做“拆白道字”,开头已说,就是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宋朝黄庭坚 在《两同心》一词中写道:“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其实就是把“好”字和“闷”字拆开了,前一句是指好字,后一句则是指闷字。“拆白道字”一词完整出现是在《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不则一身好花绣,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推枣磨 一枚鲜枣削去半边,露出枣核,用三根小木棍插在枣上,作三足立于桌上,枣核朝上;另用一根细竹蔑,两端各插一枚小枣,再将竹蔑小心翼翼搁在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 宋代的儿童不光爱玩,还很会玩呢!选官图、檐前乐、粘竿、风幡、绢孩儿、符袋儿、弹弓、箭翎、鹁鸽铃、风筝、象棋、竹猫儿、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糕粉孩儿鸟兽、像生花朵、黄胖儿、麻婆子、桥儿、棒槌儿、影戏线索、傀儡儿、杖头傀儡、宜男竹作、锡小筵席、杂彩旗儿、单皮鼓、大小采莲船、番鼓儿、大扁鼓、道扇儿、耍三郎、花篮儿、一竹竿、竹马儿、小龙船、糖狮儿、打马图、闹竹竿…… 十八、官家宋朝皇帝的称谓, 它取意于《蒋济万机论》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也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之意。在中国古代,皇帝号称"富有四海"的富翁,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但也有些皇帝做到了崇尚节俭,并以身作则。宋朝开国的两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及太宗赵匡义,他们两兄弟不仅志存高远,治国有方,而且注重子女的文教,处身节俭,约束子弟,以节俭为家法,颇为后人称道。赵氏兄弟熟读经史,深知历代皇室之家多因尚奢侈而亡国丧身的教训,加上他们都亲历沙场,饱经风霜,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后能够厉行节俭,并且以身作则表率子弟,形成以俭朴为本的赵氏家风。 一天,太祖与孝章皇后闲谈。皇后说:"官家作天子日久,古往今来,哪有您这样俭朴的。皇帝贵为天子,岂不能用黄金装饰一下肩舁[yu愉],乘以出入?总是历代的惯例嘛。"太祖笑了笑说:"我以四海的富有,宫殿都以金银来装饰,也是可以力所能及的事。但是我只是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养一人,如果以天下财富来为自己贪享,存在这种想法,怎么能使天下百姓爱戴呢?请今后千万不要再谈此事了。"皇后见皇帝如此,只得罢了。率宫之人亦崇尚节俭,力戒奢华。南唐李煜宫女三千不止、唐明皇四万有余。可赵匡胤在位17年,宫女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80人,为了节省人工和开资,他下旨竟裁减掉150个,皇宫里只剩下了230个宫女。 宋代宫城,在历代王朝中可以说是最简陋狭小的。 北宋的皇宫只有节度使的规模,而皇帝也没有扩大 。北宋节俭的风气一直沿袭到徽宗之前。 艺祖作为经历了五代残唐神州板荡并从中得到最大利益的军事领袖,建国之后种种才更显出他的伟大与胸怀,是他的开端之功才使华夏文明达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他让有宋一朝的熠熠群星大放光芒并为后人津津乐道。 宋仁宗 赵祯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赵祯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 赵桢的生活也较检点。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赵祯去世前不久,中书门下、枢密院曾在福宁殿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祯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赵祯看着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于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随便浪费吗?”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宋仁宗忍饿》选自宋· 魏泰《东轩笔录》。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晚上觉得肚子很饿所以睡不着,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仁宗听后说道:“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 宋仁宗“好食糟淮白鱼”。但宋朝祖宗旧制,天子“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所以怎么也吃不到这糟淮白鱼。堂堂一国之君,想吃一次糟淮白鱼,竟然因为祖宗旧制的限制而吃不到。后来还是老家在寿州的宰相吕夷简献了两奁,仁宗皇帝才过了一把“糟淮白鱼”的瘾。他就不能下个圣旨要求天下州县进贡么? 仁宗俭德,殆本於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当未明求衣之时,嫔御私易新衣以进,闻其声辄推去之。遇浣濯,随破随补,将遍犹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为笑,不恤也。当时不唯化行六宫,凡命妇入见,皆以盛饰为耻,风动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俭之诏屡挂墙壁,而汰侈不少衰,盖有间也。(《曲洧旧闻》)庆历间,广州有番商没官珍珠,上与后宫同阅,张贵妃在侧,有欲得之色,上以赐。同列有求于上,有司被旨和市,珠价腾涌,上颇知之。一日于内殿赏牡丹,贵妃最后至,以所赐珍珠为首饰,欲夸同辈。上望见,以袖掩面,曰:“满头白纷纷,更没些忌讳。”贵妃惭赧,遽易之。上乃大悦,令人各簪牡丹一朵,自是禁内不带珍珠,珠价大减。(《渔隐丛话》)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磁器。帝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不得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妃又尝上元侍宴于端门,服灯笼锦,上怪问,妃曰:“文彦博以陛下眷妾,故有此献。”上终不乐。后潞公入相,台官唐介言其过,及灯笼锦事,介以对上失礼远谪,潞公寻亦去,盖两罢之也。或云灯笼锦,潞公夫人遗张贵妃,潞公不知也。唐公之章与梅圣俞之书窜诗过矣。(《邵氏闻见录》)本朝自祖宗以俭德垂世,故艺祖之训曰:“尝思在甲马营时可也。”其所用帏帘,有青布缘者。仁宗生长太平,尤节俭。京城南愍贤寺,温成张妃坟院也。寺中有温成宫中故物:素朱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帝御飞白书温成影帐牌,才二尺许,朱漆金字而已。以温成宠冠六宫,服用止此,故帝寝疾,大臣入问,见所御皆黄绸。呜呼,恭俭之德不在此乎!(《邵氏闻见录》) 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提其半走,宫人皆笑曰:“官家太穷相,又惜不肯尽输。”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北窗炙輠录》) 仁宋时,有宫女听说宋祁之才名,心极仰慕。一日这宫女乘车出宫,恰好在街上遇见宋祁,便卷起车帘,轻唤一声“小宋”。宋祈心动,又知是宫中人,不由怅然, 填词遣怀: 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小词传入宋仁宗耳朵,仁宗把宋祁叫去,说,蓬山不远。将宫女许配给小宋。 元人修《宋史》,给宋仁宗盖棺定论:“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仁,概括了宋仁宗仁厚、善良的秉性,《宋史》赞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不过,对于政治家来说,仁更是指向克制、节制、谦抑的为政之道。自我克制就是一位君主的最大的美德。“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宋仁宗曾经在到苑囿中散步,他多次回头看,大臣们都猜不透皇上的心思。等回到宫里后,宋仁宗看着妃嫔说:很渴!立即弄些开水来。妃嫔说:皇上为什么不在外面喝些水,以至于渴成这样呢? 宋仁宗说:我多次回头张望,没有发现有茶水,我想问,但又不想问,只好忍着渴。因为一旦问起来,就会有人,因未准备茶水而被治罪。所以我便忍着渴,回来了。周围的人,都激动得跪拜叩头,感谢皇上的仁慈。 【宽仁】仁宗时,程文简公判大名府,时有府兵肉生于臂,蜿蜒若龙伏者。文简收禁之以闻,仁宗诏宰辅曰:“此何罪耶?”令释之。后此兵以病死。(《邵氏闻见录》)张康节为御史中丞,论宰执不已。上曰:“卿孤寒,殊不自为地。”康节曰:“臣自布衣,叨冒至此,有陛下为知己,安得谓之孤寒。陛下今日,便是孤寒也。”上惊而问其故,康节曰:“内自左右近习,外至公卿大臣,无一人忠於陛下者,陛下不自谓孤寒而反谓臣为孤寒,臣所未喻也。”当时有“三真”之语,谓富、韩二公为真宰相,欧阳公为真内翰,而康节为真御史也。(《曲洧旧闻》)宋子京过御街,逢内家车子,中有褰帘者曰:“小宋也。”子京归,遂作《鹧鸪天》云:“宝毂雕轮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帏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其词传达禁中,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曰:‘小宋也。’时在车子中偶见之,呼一声尔。”上召子京,从容语及,子京惶惧无地。上笑曰:“蓬山不远。”因以内人赐之。(《尧山堂外纪》)秘书省之西切邻大庆殿,故于殿廊辟角门子以相通。诸学士多得由角门子至大庆殿纳凉于殿东偏。世传仁祖一日行从大庆殿,望见有醉人卧于殿陛间者,左右亟将呵谴,询之,曰“石学士也”,乃石曼卿。仁庙遽止之,避从旁过。(《铁围山丛谈》)先朝春月多召两府两制三馆于后苑赏花钓鱼赋诗,自赵元昊背诞,西陲用兵,废缺甚久,嘉祐末,仁宗始复修故事,群臣和御制诗,韩魏公为首相,诗云:“轻云阁雨迎天仗,寒色留春入寿杯,二十年前曾侍宴,台司今日喜重陪。”时内侍都知任守忠以滑稽侍上,从容曰:“韩琦诗讥陛下。”上愕然问故,守忠曰:“讥陛下游宴太频。”上为之笑。(《温公诗话》)昭陵时,京东路有一镇,其户繁盛在本路为最。大臣建言,请增置监临官,下漕司相度。及问本镇愿与不愿,父老既欣然,所由官司次第保明闻奏。比进呈取旨,昭陵思之良久,曰:“恐动漕司岁计,遂别生事,因为民患。”止而不行。大矣哉!昭陵之爱民也深矣(或云历下一镇)。(《曲洧旧闻》)庆历年,京师夏旱,谏官王素乞亲祷,帝曰:“太史言月二日当雨,欲一日祷。”公言是日不雨,问故,曰:“幸其当雨而祷,不诚,不可以动天,故知不雨。”帝曰:“明日祷雨醴泉观。”公曰:“醴泉之近犹外朝,岂惮暑不远出也!”帝每意动,则耳赤,耳已尽赤,厉声曰:“当祷西太乙宫。”公曰:“乞传旨。”帝曰:“车驾出郊,不豫告。卿不知典故?”公曰:“国初以虞非常,今久太平,预告百姓无虑也。”明日,召公从,日色甚炽,埃雾涨天,帝玉色不怡。至琼林苑,望西太乙宫,上有云气如香烟以起。少时雷电,雨大至。帝却逍遥辇,御平辇伞盖还宫。(《邵氏闻见录》)又曰:明日召公对,帝曰:“昨即殿廷两立百拜,焚龙脑香至十七斤,举体尽湿。”公曰:“陛下事天当恭畏。然阴气足致疾,宜慎。”帝曰:“念不雨,欲以自身为牺牲。何慎也!”熙宁初,仁宗幼女下嫁钱景臻,京师父老知其为仁宗女也,随其车咨嗟泣涕。元祐中,北虏主谓本朝使人曰:“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已而泣。盖虏主为太子时,杂入国使人中,雄州密以闻。仁宗召入禁中,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故虏主感之。呜呼,帝上宾既久,都人与虏主追慕犹不忘,此前代所无也。(《邵氏闻见录》) 【纳谏】先公为谏官,按王素也。论王德用进女口事,仁宗笑曰:“朕真宗子,卿王旦子,与他人不同,自有世契。德用所进女口,实有之,在朕左右,亦甚亲近,且留之如何?”先公曰:“臣之所论,正恐亲近。”仁宗色动,呼近珰曰:“王德用所进女口,各支钱三百贯,即令出内东门,了急来。”遂涕下。先公曰:“陛下既以臣奏为然,亦不须如此之遽,且入禁内,徐遣之。”上曰:“朕虽为帝王,然人情同耳。苟见其涕泣不忍出,则恐朕亦不能出之。卿且留此以待报。”久之,内侍奏:“宫女已出门矣。”上复动容而起。(《闻见近录》)仁皇帝庆历中亲除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为谏官,风采天下。王公言王德用进女口事,帝初诘以宫禁事何从知?公不屈。帝笑曰:“朕,真宗之子,卿,王旦之子,有世旧,岂他人比。德用实进女口,已服事朕左右,何如?”公言:“臣之忧,正恐在陛下左右耳。”帝即命宫臣,赐王德用所进女口钱各三百千,押出内东门。讫奏,帝泣下。公言:“陛下既不弃臣言,亦何遽也?”帝曰:“朕若见其人留恋不肯去,恐亦不能出矣。”少时,宫官奏宫女已出内东门,帝动容而起。(《邵氏闻见后录》)仁宗一日朝退至寝殿,不脱御袍,去幞头,曰:“头痒甚矣。”急唤梳头者来。及内人至,方理发次,见御怀有文字,问曰:“官家是何文字?”帝曰:“乃台谏章疏也。”问:“言何事?”曰:“淫霖久,恐阴盛之罚。嫔御太多,宜少裁减。”掌梳头者曰:“两府两制,家内各有歌舞,官职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根底賸有一二人,则言阴盛须减去。只教渠辈取快活。”帝不语。久之,又问曰:“所言必行乎?”曰:“台谏之言,岂敢不行。”又曰:“若果行,请以奴奴为首。”盖恃帝宠也。帝起,遂呼老内侍及夫人掌宫籍者,携籍过后苑,有旨戒阍者,虽皇后不得过此门来。良久降指挥:自某人以下三十人尽放出宫。时迫进膳,慈圣亟遣,不敢少稽。既而奏到,帝方就食,慈圣不敢发问。食罢进茶,慈圣云:“掌梳头者,是官家所爱,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慈圣由是密戒嫔侍勿妄言,无预外事,“汝见掌梳头者乎?官家不汝容也。”(《曲洧旧闻》)仁宗好用导引术理发,有宫人能之,号曰梳头夫人。一日,帝退朝,命夫人理发,嫔御列侍。帝袖中有章疏,左右争取之,帝不能止。有从旁读者,盖台臣乞放宫女章也。众闻之默然,独梳头夫人叹息曰:“今京师富人尚求妾媵,岂有天子嫔御,外臣敢以为言?官家亟逐言者,则清净矣。”帝不语。既御膳,幸后苑,命内侍按宫人籍,上自出若干人,行台臣之言也。梳头夫人以入宫久,首出之,帝亦不问。或谓参知政事吴奎曰:“上比汉文帝何如?”奎对曰:“以此则过文帝远矣!”(《邵氏闻见前录》)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曲洧旧闻》)嘉祐间,尝欲除张尧佐节度使,陈秀公作中丞,与全台上殿争之。仁宗曰:“节度使本粗官,何用甚争!”时唐质肃公为御史里行,最在众人后,越次而对曰:“节度使太祖、太宗总曾作来,恐非粗官。”上竦然,此命竟罢。(《续明道杂志》)余靖不修饰,作谏官,乞不修开宝塔。时盛暑,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吾面上。”(《孔平仲谈苑》)伯温尝得老僧海妙者言:仁宗朝因赴内道场,帝临观,顾左右曰:“众僧各赐紫罗一疋。”僧致谢,帝曰:“来日出东华门,以罗置怀内,勿令人见,恐台谏有文字论列。”(《邵氏闻见录》)至和、嘉祐间,嫔御久不迁,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奏曰:“圣人出口为敕,批出谁敢违?”上笑曰:“汝不信,试降敕。”政府果奏无法,命遂寝。后又有请降御笔进官者,上取彩笺书某宫某氏特转某官,众喜谢而退。至给俸日,各出御笔乞增禄,有司不敢遵用,悉退回。诸嫔群诉,且对上毁所得御笔,曰:“元来使不得!”上但笑而遣之。(《清波别志》)嘉祐中,苏辙举贤良对策,极言阙失,其略云:“闻之道路,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考官以上初无此事,辙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渑水燕谈录》) 宋仁宗与宋哲宗时修订的《天圣户绝条贯》、《嘉祐遗嘱法》与《元符户婚法》,都是民商事立法,许多人说“中国古代只有刑法而没有民法”,实为耳食之论。 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他 善于纳谏、励志变革、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宋仁宗治下进士沈括是个博学多才的大科学家,他对天文、历法、物理、数学、医学、音乐无不精通,而最重要的发明,则是用於航海的指南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石油的存在并大胆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后世的发展验证了沈括的预言,他发现石油的延州,现在是我国著名的长庆油田,年产量达到了二千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 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吕夷简、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柳永、晏殊、梅尧臣、吕公弼、吕大防、黄庭坚……这一大串才俊名单,都涌现于仁宗朝,或由仁宗朝培养。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宋英宗 关于曹太后的撤帘,有正史和笔记共3种版本。 垂帘听政的太后们之所以能号令全国,是因她们把御玺收为己有。韩琦在一次祈雨过程中把御玺搞到了手。至于怎么搞的,用词非常微妙,叫“留”…不知怎么个“留”法?十九、熨斗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诸色杂货》中记载的宋代日常使用的铜铁器制品可谓丰富多彩:“如铜铫、汤饼、铜罐、熨斗、火锹、火箸、火夹、铁物、漏杓、铜沙锣、铜匙箸、铜瓶、香炉、铜火炉、帘钩、器如樽、果盆、果盒、酒盏、注子、偏提、盘、盂、杓。”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记有:“提茶瓶、鼓炉钉铰、钉看窗、札熨斗。”在宋代铜铁制熨斗是百姓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商品,而且宋代还有札熨斗这个行业。可见宋代熨斗已经非常普遍的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据考古所知中国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出现熨斗了,东汉许慎《说文》曰:“熨,持火申缯也。一曰火斗。”汉时的熨斗是有实心长柄把的平底小盆状完全铜制器,小盆中放碳火加热,以熨烫衣服。宋代的熨斗与汉代熨斗原理是一样的,从收藏家之收藏实物看,宋代熨斗在造型上更接近近代的熨斗一些。一般是空心短柄,这样可以插入木把,不至于烫手。放碳火的托盆也更高深一些,也不完全是盆状,有呈斗状堤型的。且斗盆周多印制有精美花纹,所以宋代的熨斗很精美。  宋代熨斗又称为金斗,当是宋代妇女常使用的物品。秦观有词曰:“睡起熨沉香,玉腕不胜金斗。”史达祖有词曰:“寒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吕渭老有词曰 :“夜凉窗外闻裁剪,应熨沈香制舞衣。” 张公庠诗曰:“金斗温温熨御袍。”大概宋代的熨斗熨平衣服之时不需要太高的温度。王珪写诗道:“焚香重熨赭黄衣。”范成大有诗曰:“熨斗薰笼分夏衣。”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王齐愈有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宋代的熨斗还要加香料,或直接就用点燃的沉香来加温添香。宋代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香料奢侈品,宋人广泛应用的熨斗就是消耗大宗之一。 陆游诗曰:“熨斗生晨火,熏笼覆縕袍。”或许宋代就已有把熨斗与熏笼结合一体的器皿。宋代熨斗至少有两大功能,第一用来熨平衣服褶纹,第二用来熏香给衣服带来芳香的味道。正如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 宋代有的熨斗还有熨书平纸的功能,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北宋宰相晏殊就亲自用熨斗熨平书纸。“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 释了朴写诗道:“熨斗煎茶不同铫。”曾觌咏词曰:“更阑后,满斟金斗,且醉厌厌酒。”看来宋代有些小熨斗还可用来煎茶、饮酒。可以说宋代熨斗应用广泛,熨衣、平帛、理纸、护书,还可熏香、煎茶、饮酒。宋代熨斗的种类应是丰富多采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的。跟着楼主说说熨斗。   熨,音尉,玉,不是为。就是尉迟恭的那个尉。是妥贴的意思,到现在,还有很多方言里有熨贴这个词,这人有两下子,一下午就把事搞得熨熨贴贴。这是熨的本意。   后来使妥贴,使衣服妥贴也专称熨,并且专造了一个字,熨,意思已经缩小到用热使衣服妥贴,并延用到现在。   最早的熨斗不是斗,是熨铁,一块带把的铁,在火上加热到适当温度,拿出来烫衣服。这种熨铁现在非洲还在用,2000年左右,我一个朋友还加工过一批出口到非洲哪个国家,是铸铁的。   称熨斗,是升级版,即熨铁中空,如斗状,可盛木炭燃烧,这样可以长时间维持熨斗的温度,在一九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仍可以看到这种烧炭的熨斗。 二十、 泥娃娃 北宋晁说之在鄜州(今陕西富县)曾写诗道:“莫言无妙丽,土稚动金门。”陆游为晁说之做跋时写道:“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陆游还《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承平时,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予家旧藏一对卧者,有小字云:‘鄜峙田妃制’。” 晁说之颂扬的妙丽土稚就是鄜州田氏做的泥娃娃。这个田氏可谓宋代的女雕塑艺术家,她可算是一位天才,即使京师的能工巧匠也难以模仿出她的作品。田氏泥娃娃名扬天下,富贵之家高价争买。田氏还其作品上刻有独家题字。只可惜后人无福观赏到她的艺术作品。 宋代泥人还有两个著名的品牌一个叫“黄胖”,一个叫“摩睺罗”。 “黄胖”是宋人清明节及湖上嬉游时的吉祥物。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清明节时“黄胖”是首都开封人家的“门外土宜”。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清明节时南宋首都临安也卖“泥黄胖”。可见“黄胖”是两宋人们清明节的吉祥物。 南宋张仲文在《白獭髓》写到:“游春黄胖,起于金明池,有杏花园游人,取其黄土,戏捏为人形尔。”南宋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记载:“韩(韩佗胄)以春日宴族人于西湖,用土为偶,名曰‘黄胖’。以线系其首,累至数十人。游人以为土宜。韩售之以悦诸婢,令族党仙胄赋之云云:‘一朝线断他人手,骨肉皆为陌上尘。’”可知“黄胖”不仅是宋人清明节吉祥物,还是湖上嬉游时的吉祥物。“黄胖”还应是能用线绳扭动的泥偶。宋人不仅清明节有泥娃娃吉祥物,七夕节也有泥娃娃吉祥物。宋人七夕节吉祥物叫“摩喉罗”,“摩喉罗”是梵文音译是一种可爱的执莲叶的西域佛娃娃。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开封七夕节前期,“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摩喉罗’,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南宋周密也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 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数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在宋代七夕节人民非常喜爱这个叫“摩喉罗”的泥娃娃。 孟元老记道:“摩睺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渎袁家所制益异众工。”陆游指出:“杭州至今有孩儿巷,以善塑泥孩儿得名。”宋人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宋代的泥娃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还有文化内涵。而且还广受宋人喜爱大有市场,极具文化艺术娱乐的普遍性。只可惜今人无福目睹宋人这些可爱的泥娃娃。 二十一、金鱼金鱼是宋时开始养的,有意识是挑色红尾大的培育。在宋时比较流行的金鱼铜镜里,金鱼还是鲤鲫的模样,也不知道颜色如何。曾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条狮头,说是宋徽宗亲笔。我持怀疑态度,要是宋末,兴许已经养成了狮头也未可知,但徽宗还太早,从鲫鱼开始养,要养成狮头可不容易,而且同时期的画家里也没瞧见谁画,我想真要是徽宗年月就养成了狮头鹤顶,画家们不会放过这样的题材,就是皇上本人,不也得画它十幅八幅才过瘾。北宋瑞安县慧光塔出土的刻花蓝色舍利玻璃瓶,它无疑是透明的,它无论是中国生产还是阿拉伯生产,都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到南宋时中国制造的玻璃的透明度是要超过上图所见的。因为南宋人形容阿来伯生产的玻璃是:“至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而色亦微暗。”无疑南宋生产的玻璃色是明亮的。 引诗文来看,那时的玻璃是透光而不透明的,你看得太不仔细了。“潜宫号水晶。”“灯笼真是水晶无。”这些都是形容那时的玻璃是透明的。最关键的是吴芾《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静看游鱼戏玉壶。”这无疑很有力的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用透明的玻璃钢瓶养鱼了。而且宋代已经出现玻璃灯了,且宋人使用玻璃灯照物看物的,玻璃灯若不透明有什么意义呢?宋人养金鱼是两条线,一是小池养,以大活泼为美。今天日本著名的锦鲤就类似宋人池养的金鲫鱼、金鲤鱼。一条就是缸养,缸养很容易培养出又呆又傻的胖鱼。至于徽宗时是否就养成了狮头鹤顶,这不得而知,因为缺乏史料证明。但他儿子钦宗是喜欢用缸养金鱼的,其能培育什么品种也不得而知。宋代的琉璃是绝对领先全世界的。所以宋代已经涌现出用玻璃缸养金鱼。吴芾《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有作》诗曰:“头随野鹤穿花径,静看游鱼戏玉壶。却愧此身犹束缚,未能归去老江湖。”范成大诗有:“映光鱼隐见”之句,其自注云:“琉璃壶瓶贮水养鱼,以灯映之。”这些足以说明宋人当时已经出现用玻璃缸养鱼现象。 二十二、枕头因为存世宋代睡枕多是陶瓷枕类硬材质,所以如今的许多人都误以为宋人睡觉时只枕硬邦邦的陶瓷枕。其实一般陶瓷枕只是宋人夏季时使用,宋人是普遍使用精美的布枕、丝枕等软枕的。张耒诗曰:“烧香扫地一室间,藜床布枕平生事。”布枕当是宋人常用的睡枕。 软枕名贵的当是绣枕。绣枕在宋代是宋人很普遍使用的睡枕,这从宋人大量的诗词中就可看出。朱敦儒:“想伊绣枕无眠。” 陈德武:“绣枕痕多,锦衾香冷。”周邦彦:“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吕渭老:“拥绣枕、断魂残魄,清吟无味。” 张玉娘《梅花枕》诗曰:“玉肤冰骨独英英,绣向珊瑚照睡屏。疑有暗香生纸帐,罗浮梦断晓魂惊。”这是歌咏梅花绣枕。晏几道词曰:“绣枕双鸳,香苞翠凤。”欧阳修词曰:“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周紫芝诗曰:“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这里的鸳鸯枕当是绣的鸳鸯枕。李丙诗曰:“闲熏翠被郁金香,拂拭绣枕屏山绿。” 刘焘词曰:“花枕并欹斜,斜欹并枕花。” 宋代绣枕的绣品种类是丰富多彩的。 宋人还喜欢在枕囊里放置干菊花、梅花、荼蘼花等芳香性的花瓣填塞物。史铸《菊花》诗曰:“篱菊含风暗度香,栽多不为待重阳。愈风明目须真物,梦寐宜人入枕囊。”林亦之《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诗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田锡《菊花枕赋》曰:“于是剪红绡而用,贮金蕊代粲。枕而爰寘,银屏谁羡。”大诗人陆游极其喜爱菊花枕,他在《剑南诗稿》中写道:“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陆游还作有《偶复采菊缝枕囊》诗曰:“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示村医》诗曰:“衫袖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宴处起居”中提倡老年“其枕,宜以夹熟色帛为之,实以菊花。” 蔡襄《有遗梅花枕前者因成》:“谁寄梅花置枕傍,前时复得枕清香。”白玉蟾诗曰:“梅供一枕香。”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醿》诗曰:“风流彻骨成春酒,梦寐宜人入枕囊。”杨万里诗曰:“还忆山居桃李晚,酴醿为枕睡为乡。”郑会诗曰:“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晁端礼《鹧鸪天》“咏荼蘼”词曰:“风不定,雨初晴,晓来苔上拾残英。连教贮向鸳鸯枕,犹有余香入梦清。”林表民《小园木香》诗曰:“攀条折蕊属骚人,迟恐颠风扫玉尘。如付枕囊供醉寝,繁香薰骨解留春。”把菊花、梅花、荼蘼花等花瓣缝制在枕囊里,睡觉会有淡淡的花香,还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总之,宋代软枕的总类很丰富,样式亦会很精美。 宋代几大名窑几乎都有各自出产的瓷枕,其中存世最大的就是北方民间磁州窑系生产的黑白花瓷枕,其花纹极造型都极其丰富而多彩,而且一般都有印记如著名的“张家造”,这都是专业化大量生产,从中可见宋人对瓷枕使用的普遍程度。陶瓷枕的烧制始于隋唐,但是一般是做为陪葬的冥器。后来宋人越来越发现陶瓷枕的好处,暑热之季,清凉肌肤、爽身怡神。于是它就成了宋人活着普遍使用的睡枕。 宋代的睡枕造型繁多,按材质分亦有很多种,如布枕、丝枕、瓦枕、瓷枕、藤枕、木枕、竹枕、石枕、玉枕、金枕、水晶枕等等。 张耒诗曰:“烈日炎风鼓大炉,藤床瓦枕开门居。”苏轼诗曰:“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孤负竹风凉。”韩驹诗曰:“藤床瓦枕快清风,破闷文书亦漫供。”白玉蟾诗曰:“纸衾瓦枕冷如水,展转无梦睡不成。”杨万里诗曰:“竹床多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书画随宜遮四壁,闲欹瓦枕小藤牀。”宋代瓦枕就是陶制的枕头,当是宋代最普通的睡枕。 董嗣杲:“苏州藤枕蕲州簟,更着洪州蝉翼扇。”魏野:“藤床藤枕睡腾腾,软胜眠莎与曲肱。”范成大诗曰:“藤枕频移触画屏,无憀滋味厌残更。”郭印《藤枕》诗曰:“剡藤新织就,一榻共清凉。琥珀珍难得,龙头贵莫当。不辞拳石冷,宁羡锦囊香。梦觉华胥乐,神怡四体康。”这是只镶嵌琥珀龙头造型的藤枕,看来宋代藤枕并不简单,应是十分名贵的。 戴表元:“菊盘秋熟蟹,竹枕晚凉蝉。” 张元干:“布衾竹枕自稳暖,此念灰冷百不忧。”喻良能《送竹枕与勾希载太博》诗曰:“谁人彩斲渭川村,有节轮囷秋竹根。割我便便春昼睡,乞君栩栩梦中魂。”竹枕常出现在宋人诗词之中,胡寅、朱翌都有专门歌咏竹枕的诗篇。可见竹枕也是宋人常用的睡枕。 贺铸词曰:“簟纹如水竟檀床。雕枕并,得意两鸳鸯。”黄庚诗曰:“檐前数点弄晴光,浥露庭花枕簟香。”胡仔词曰:“梦寒绡帐春风晓,檀枕半堆香髻。”叶绍翁诗曰:“五色流苏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舒岳祥诗曰:“纸衾木枕清如水。”刘子翚诗曰:“木枕藤衾老可依。”宋代木枕当不是普通之木制造,而多应是名贵香木雕刻制造,因其坚硬不裂而有奇香,所以易受宋人推崇与喜爱。 蔡襄:“虚堂永昼来风长,石枕竹簟寒生光。”林逋《闵师自天台见寄石枕》诗曰:“斫石自何许,枕之怀赤城。空庐复蕙帐,旦暮白云生。”王安石《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诗曰:“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斫石、端溪石都是极其名贵的石料,它们接近美玉,可见宋代石枕非常名贵。  晏殊:“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司马光:“玉枕醉人从独卧,金羁倦客听先归。”苏庠:“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张孝祥:“佳人双玉枕。烘醉鸳鸯锦。”一种观点玉枕是宋人对宋代瓷枕的美称,其实不尽然。白玉蟾诗曰:“满地璀璨黄金沙,地下掘出玄玉枕。”宋之前就有玉枕,怎么可能宋代没有玉枕呢?宋代当真有玉制的睡枕。黄庭坚有诗曰:“绮席象床雕玉枕。”汪元量有词曰:“绮席象床寒玉枕。”雕玉就是指雕刻工艺的玉,玉质是寒凉的。雕玉不可能用来形容雕刻的瓷器,寒玉也不可能用来形容瓷器。所以雕玉枕与寒玉枕都是专指玉枕。从玉质到雕刻,皆可想见宋代玉枕的名贵与精美。  欧阳修词曰:“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水精晶莹质凉,塑形雕刻皆不简单。所以很可能在宋代最名贵的枕头就是水精枕。这可以从宋人的笔记记载中看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写道:“楚氏洛阳旧族元辅者,为予言:家藏一黑水晶枕,中有半开繁杏一枝,希代之宝也。”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记曰:“伯父君谟尝得水精枕,中有桃花一枝,宛如新折,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双蛱蝶状,熟视若舞动,每宝惜之。”宋人对水晶枕的珍爱是跃然纸上的。如今存世有宋代玉津园孩儿金枕,其造型活泼可爱,工艺精湛。这是属于宋代皇家专用之枕,在宋代应属特例,不被普通宋人所用。 综上所述,宋代睡枕的丰盛与精美程度远超存世所见。 二十三、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丹书铁劵(dān shū tiě quàn)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二十四、将门虎女宋仁宗赵祯的皇后。其祖父“宋武惠王曹彬”。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 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以不滥杀著称 ,灭南唐 、攻后蜀、 征伐北汉 、 砥定江南 、协赞北征 。 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从未违旨,也从未谈别人的过失。讨伐后蜀、南唐,丝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第威势自异于人。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做官,俸禄分给宗族,没有余积。 二十五、宋瓷宋朝是一个精致到巅峰的时代 。宋朝的瓷器注重造型和比例,不同于后世青花瓷的艳丽,也不同于其它彩瓷的繁复。有着极高审美情趣的宋朝皇帝,在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双重发达的时代,造就了中国瓷器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 传世宋代雅器,形简约、色朴素,尽现绝艺精工。宋物赏鉴,不受中国艺文之限,却与中外传统经典美学相通,纵历沧桑,依然耐看,更显古韵之美,雅逸高致,美不胜收。 https://weibo.com/tv/v/GzWsHaCeI?fid=1034:4285661919019034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汝窑传说宋徽宗做了个梦,梦中他看见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他非常喜欢,便命汝窑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瓷器。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便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 汝窑青瓷釉颜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对汝瓷材质、色彩、纹饰肌理等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釉色青而润泽,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而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被视为青瓷之冠。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目前全世界仅存约70件. 据不完全统计,传世汝窑约86件,大部分均为博物馆典藏,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故宫博物院藏品--汝瓷名品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M40Q9J3053408VA.html 台北故宫21件汝窑完整介绍 含视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2986050831611535&wfr=spider&for=pc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拍出2.6亿港元,打破“鸡缸杯”纪录 创下的中国瓷器成交价纪录。 此件汝瓷是一件直径13厘米的笔洗,颜色为淡雅的天青色,笔洗内的冰裂纹路晶莹清澈,是目前私人收藏的4件汝窑器具中,保存最完好、品质最佳的一件。 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型巧致雅绝,底见三芝麻花细小支钉,为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通器臻善,几近完美,当属汝官瓷之范。 亦有莹亮晶透,青翠泛蓝,细披冰裂开片纹者。 https://www.guancha.cn/art/2017_10_03_429743.shtml「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看,釉色如青天一样纯净,质感如玉石一样温润,开片如蝉翼一样自然,气泡如晨星闪烁一样美丽,就连支钉也如芝麻花一般自然美丽,这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格,一览无余。宋人曾感叹:「天地有大美」,汝瓷的月白,豆绿釉也都是自然之美的艺术折射,单釉色的沉静,使我们体验到了直觉之美。 哥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纹片呈血色、黑蓝色、浅黄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称为“金丝铁线”;而按形状分则呈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釉面开片时产生的美妙声音,如涧如泉、如琴如铃,犹如隐于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 宋瓷注重造型和比例 官窑器釉颜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简极而美。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和焕老师的玉兰盏完美诠释了定瓷的“温润如玉”。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钧瓷的鉴赏要从九点入手,分别为:润、活、纯、变、厚、正、纹、境、浑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六香道有龙涎香等更新二十六、大理寺、开封府唐宋明清均设大理寺,但大理寺的职能却不同,唐宋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构,相当于最高法院;而明清的大理寺,基本上没有审判权,只负责复核。最高司法审判权归刑部。 宋代中央一级设大理寺,即最高法院, 大理寺“承受公事依法断遣,不得乞降特旨”,即皇帝也不得干预。 首都开封府设左右军巡院,都是司法机构,开封府的案子由左右军巡院的法院来审理,开封府尹一般不用亲自审案。 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包拯、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都权知过开封府。 地方路一级设提刑司,也是专职的法院。州一级,每州至少设两个法院,司理院与州院。一些大的州府设五个法院。 北宋法制史《开封府》全6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33155?spm_id_from=666.10.bangumi_player.18二十七、同中枢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二十八、家具简到极致,便是大智:领先千年的宋代极简美学现在讲极简,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虽然宋代家具的实物稀少,但其绘画中的家具图像遗存到今天的较多,可以通过对家具图像的研究,来探讨有关宋代家具的内容。从汉代到清代,在家具与绘画关系的纵向研究中,其中较有价值的点是在宋代。一是宋代文化灿烂,其文人家具、民间家具、宗教家具、皇室家具各具特色;二是宋代家具揭示了国人起居方式从低坐到高坐的重大转折;三是宋代文人家具简洁大方、自然朴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极高的美学境界;四是现代主义设计与宋代审美颇有暗合之处。 宋代是开始重视红木,并广泛使用红木的时代。 宋人每年大量进口香料,其中就有大批硬木木材。麝香木、沉香木等等皆属于优良硬木。根据史料记载宋人应用红木非常广泛。首先宋人大量应用红木制造生活用品。 七巧板家具 北宋人黄伯思为了解决在自宅宴请宾客时面对不同情形的家具摆放方式问题而发明 ,黄伯思所揭示的是一种不同层级秩序间相互衍生与叠置的手法。 黄伯思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已和现代七巧板相差无几了。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七巧板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华容道、九连环合称“中国的难题”。 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图》,介绍的就是这种组合几。燕几,即宴几,指用于设宴的案几。这套燕几以“广一尺七寸五分,高二尺八寸”的方几为基础模数。一个方几的台面边长为“一尺七寸五分”,折算成现在的尺寸,约53厘米,刚好适合一个人用餐时的宽度。几的高度为“二尺八寸”,约85厘米,有家具设计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今天一张桌台的最佳高度,即是80厘米左右。另外,将方几的基础尺寸全部确定为“广一尺七寸五分,高二尺八寸”,也即意味着可以实现模数化制造。根据《燕几图》的设计,两只方几合成一张“小桌”,可坐两人;三只方几合成一张“中桌”,可坐三人;四张方几合成一张“长桌”,可坐四人。整套燕几总共有七张桌几,其中长桌两张,中桌两张,小桌三张,号为“七星”。小桌、中桌、长桌又可以根据宴会的需要,组合出数十种布局,“纵横离合,变态无穷,率视夫宾朋多寡、杯盘丰约以为广狭之则。遂创为二十体,变为四十名,因体定名,因名取义,谓之‘骰子卓’,盖拟其六也(后增加一小几,合为“七星”)。燕衍之余,以之展经史、陈古玩,无施而不宜” 。不但可以当宴几,也可以作为陈列古玩、书籍的家具。这样一套燕几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组合式家具。二十九、贱籍、匠籍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开始的三个朝代,奴隶地位极其卑微 。 秦汉时期, 奴婢普遍存在,数量惊人。 随着法家思想的影响,奴隶可以因为战功等而成为平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贱民特别编立户籍,也就是和其他民众不一样的户籍,这个所谓单列的户籍也是贱民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贱民的法律地位极低,远远不及平民,如不得与平民通婚。其生活苦不堪言。 隋唐时期的贱民,种类繁多,除了魏晋时期的杂户等,还出现了新的形式,如客女,官户、工乐户,随身奴婢等。 此时期所谓官贱民,就是官户以及工乐户等,主要为官府劳作,多为被没入官府的罪犯及其后人。例如,工乐户,就是工匠、乐工等,其之所以隶属于官户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其为官府者劳作。所谓私贱民,主要来源于私家大院的贱民及其后代,包括客女,部曲等等。此时贱民没资格与最起码的平民平起平坐。内部通婚以后,所生子女也逃不过奴隶的出身,一代为奴,世世为奴的现象已很常在。 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还是工户,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成为了法律上的自由民。虽然《宋刑统》抄自《唐律》,将“奴婢贱人,律比畜产”这一条也抄了下来,但宋人已晓得“不可为例,皆当删去”。 宋主要为雇佣奴婢,法律上他们并不是贱民,而是自由民。 雇佣关系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以前的贱籍阶级,甚至历代以来的罪没,都很少发生, 社会最底层的贱民逐步摆脱了之前身上所谓的贱民一层的含义,开始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比如说土地,地位大大提高。 宋代基本上也不存在乐户贱民了,连宫廷的乐工也多是和雇的,即聘请的。很多乐工实际上已经成了自由民。宋朝唯一保留的是官妓。 在当时也是迫于生计需要,娼妓主要成分是破产平民自卖为奴,可分为“官妓”、“歌妓”“家妓”等之分,其主要是从事歌舞,以取悦主。娼妓由政府经营管理,此时期贱民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例如奴婢可以告主等。 而辽、西夏、女真仍保留贱籍奴婢制。 宋代以前,有匠籍制,工匠须无偿为官府服役。到了宋代,官营手工业通常采用和雇制,即政府付钱雇佣工匠,工匠每日的工作大约为10小时,每年大概有58天的节假日。炎夏时节,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这三个月里,每日工作量减半,换成时间,即工作半日。 宋代已没有很严格的匠籍制了。除了还保留官妓,宋代已经不存在法律上的贱籍了。 元朝人口中也有大量驱口、怯怜口、投下户,属于诸王、贵族等封建领主的私属人口,他们不列入国家的编户齐民,不纳系官差发,而替领主执役,是领主的私奴隶。 元王朝还按草原旧制,推行全民当差服役的“诸色户计”制度:将全体居民按职业划为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医户、乐户、淘金户、炉冶户、打捕户,等等,职业一经划定,即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相应的人身役。“诸色户计”制度之下,人户对官府有着严重的人身依附,他们实际上都是没有奴婢之名的奴婢。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沿用“诸色户计”制度。我们且以其中的匠户为例,明初的工匠全部被编入匠籍,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世代为匠,子孙相承,不得自由择业。轮班工匠必须定期赴京师无偿服役,路费自带,服役时间一般为三个月;住坐工匠则就地服役,每月服役十天,朝廷发给一点伙食津贴。他们跟奴婢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要等到成化年间,奴役性质的匠户制才趋于瓦解。 清雍正帝时,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釆取一系列政策来改变前朝的恶习,于是豁除贱籍应运而生。他认为贱民的存在是前朝留下的弊端,废除了大量贱民户籍,例如乐户贱籍,丐户贱籍,九姓渔户贱籍的废除。这表明他是一名仁政爱民的好皇帝。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635488365914768&wfr=spider&for=pc三十、造船、罗盘、大航海时代设计取自《清明上河图》《雪霁江行图》的知否船只唐宋海外贸易https://www.xzbu.com/1/view-6198673.htmhttps://wenku.baidu.com/view/055ddb846f1aff00bed51eab.html 在过去二千年中,中原王朝与海外诸邦的贸易关系,大体上被纳入两个系统中——朝贡系统与互市系统。互市是指两国平等、互利的通商;朝贡则是中原王朝安排天下秩序的机制,其中也包含了国际贸易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朝贡贸易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这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天朝高于诸邦。经济上的不平等则反过来:中原王朝给予诸邦的回赐,其价值远远大于朝廷收到的贡品,诸邦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表示臣服,但在经济上则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贸易固然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政治虚荣心,但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用宋代苏轼的话来说,“朝廷无丝毫之益,而远人获不赀之财”。不过这样的朝贡贸易格局在宋朝悄然发生了变化。宋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思路,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 宋王朝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负责抽解(抽税)、博买部分进口商品、维护港口、发放“公凭”(贸易许可证)、禁止走私等事务,职能相当于今日的海关;又在秀州、温州等港口设立二级机构“市舶务”,还在一些县镇设置三级机构“市舶场”。海商只要到这些机构登记,领取“公凭”,便可以贩运商货出海。凭着遥遥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宋朝船坞造出的多桅船,桅杆装有转轴,可以自由放倒、竖起,其中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船舱之内可以养猪;还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指南针技术用于航海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宋朝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 ,再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进入红海,或越过苏伊士地峡入地中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政府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但不允许“擅载外国入贡者”,宋王朝轻朝贡、重通商的近代品质,从这里可见一斑)。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人描述说:“岭以南,广为一都会,大贾自占城、真腊(今柬埔寨境内)、三佛齐、闍婆,涉海而至,岁数十柁。”这是广州港繁华商贸的写照。泉州港的繁荣不让广州,“泉南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从海外诸邦进口大宋的宝货,多是珍珠、象牙、香料、药材、胡椒等天然产品,而从大宋出口至诸蕃的商货,则主要为陶瓷、丝绸、纺织品、茶叶等手工业制品,这完全是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构。每一年,宋朝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宋王朝以开放的胸襟鼓励海外诸国来华贸易,也欢迎远人在华定居——我们现在都认为唐朝具有高度开放的气度,却不知道宋朝的开放性半点不亚于大唐,如果不是超过的话。 北宋财政收入为明朝的十倍,南宋为明朝的六倍,想来海外贸易也贡献了不少。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立即扭转了宋元以来开放的市舶制度,厉行海禁:“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与此同时,“厚往而薄来”的朝贡贸易却重获重视,朝廷将互市纳入朝贡系统之内,非入贡不准互市,市舶司彻底沦为接待朝贡使团的机构。朱棣时代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开拓自由的海上贸易,而是耀兵异域,招徕朝贡,民间的互市依然在禁止之列,“不问官员军民之家,但番货番香等物,不许存留存留贩卖,其现有者,限三个月内销尽。三个月外仍前存留贩卖者,处以重罪”。唐宋时期一直保持互市与朝贡两套系统,宋朝甚至有意抑制朝贡、发展互市,但明王朝却干脆让朝贡系统吞并了互市系统,开历史倒车。从洪武朝到隆庆朝二百年间,明王朝基本上都在推行海禁之政,只不过时松时严。而随着政府控制力的下降,民间也盛行海上走私之风。到隆庆元年(1567),朝廷才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但即便是隆庆开关,也只是开放一个月港,海关抽解每年不过区区二三万两银,跟宋王朝整个海岸线都对外开放、每年抽税以百万贯计的格局不可相提并论。清室入关之初,立即又恢复了更加严厉的海禁,“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居住者,俱以通贼论,处斩。”平定台湾郑氏政权后,才放开了海禁,设云台山、宁波、漳州、广州四个海关口岸,准许商船出海贸易,史称“四口通商”。但清代的海外贸易很快形成了所谓的“公行”制,由“公行”垄断与外商的贸易,其他商人不得分享特权。到乾隆朝时,“四口通商”又变成“一口通商”,只特许开放广州一个口岸,所有南洋、西洋商船必须从广州入关。乾隆还对在华外商实施严厉的管制:禁止外商在广州自由出入;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即使有事必须住冬,也只能“往澳门寄住”。与唐宋时期政府在口岸城市设蕃坊供蕃商定居、置蕃学供蕃商子弟入学的开放胸襟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 早在南宋时,赵汝适出任福建路市舶使兼权泉州市舶使,即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写成一部《诸蕃志》。《诸蕃志》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北非、远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经济政治,覆盖了东北亚、东南亚、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意大利半岛、东北非等地域,并记录有自大宋国航海至海外诸国的里程与日程。在赵汝适的《诸蕃志》与600年后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之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6f644d0102vgyt.html 持更

    本网站所有影视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各大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23 乐看影视 www.ggkk.net